1月25日晚,2024“感動河北”年度人物發布儀式在河北日報報業集團舉辦,徐光耀等10人(群體)光榮當選。“感動河北”年度人物選樹活動自2003年創辦以來,先后有200余人(群體)獲評“感動河北”年度人物(群體),已成為河北特有的精神文明建設品牌。向上向善的力量引領燕趙大地涌現更多凡人英雄,有力推動了“我是文明市民、要為城市爭光,我是燕趙兒女、要為河北爭氣”活動不斷走深走實,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匯聚了磅礴力量。
2024年11月16日,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現場迎來溫馨而隆重的一刻,99歲的徐光耀被授予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電影),這個獎是對他一生文學藝術成就的一次深情回望。即將100歲的徐光耀,穿著大紅中式上衣捧著獎杯,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笑容。今天的年輕人無法想象他經歷過的戰火紛飛、風云變幻,歲月在他身上烙下的鮮明印記是赤子之心、戰士風采。他用經典文學形象“小兵張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他說,永遠感謝冀中這片熱土,是這片土地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2024年8月10日12時許,永定河固安段,3個孩子與1位家長突然溺水,欒留偉與趙金聞聲趕來救援。孩子得救了,他們卻因體力不支不幸犧牲。
山東人欒留偉平日就古道熱腸,犧牲那天,正是他小女兒的3歲生日。他的英勇事跡網絡瀏覽量已超過15億次。64歲的固安縣村民趙金的故事同樣感人至深。他參過軍、當過村干部,是一名共產黨員,以自己的樸實影響著家人。他犧牲后,家人婉拒了社會各界捐助,秉承著他“做人要踏實”的人生信條。
2024年6月20日,衡水市馬店鎮一名3歲男童不慎墜入深井,消防救援隊迅速趕到現場救援。經檢測,井內含有多種微量有毒氣體,被困男童身體狀況不明,情況十分緊急。因現場井口狹小,深井又位于鄉村街道內,受空間局限救援隊無法再深入作業,救援陷入僵局。這時,36歲、身高只有一米出頭的趙成龍找到救援人員,主動要求下井救人。消防救援人員立即對趙成龍進行了突擊培訓,趙成龍以最快速度掌握了救人要領。為減小井壁摩擦,趙成龍赤裸上身并涂滿潤滑油,在確保萬無一失后,被消防人員倒懸送下井。最終,經過5個多小時的救援,男童被順利救出,安全脫險。
在邯鄲市館陶縣,杲光興被稱為“獻血警長”。2008年,杲光興偶然踏上無償獻血之路,從此成為生命的守護者。16年來,他累計獻血108次,總量超26000毫升。
這份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堅定了更多人加入無償獻血事業的決心。于是,“小桔燈”無償獻血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從最初的3人,壯大到如今的950余人。
6年間,“小桔燈”累計志愿服務超8萬小時,捐獻血液約2.8噸,救助患者無數。杲光興謙遜地表示,他們只是做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杲光興看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小桔燈”,匯聚起來,便能照亮整個世界。
2024年,河北健兒在巴黎奧運會和巴黎殘奧會上用實際行動,完美實現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巴黎奧運會上,參賽的河北9名運動員共獲得4枚金牌、1枚銀牌和1枚銅牌。其中,孫穎莎在乒乓球項目中奪得2金1銀,成為單屆奧運會獲得獎牌最多的河北選手;常園為中國女子拳擊摘下首枚奧運金牌;龍道一創造了河北男子跳水的歷史。
巴黎殘奧會上,24名河北運動員收獲13枚金牌、10枚銀牌和8枚銅牌,詮釋了“超越自我,挑戰極限”的殘奧會精神,唱響了自強不息、昂揚奮進的生命壯歌。
河北選手在“兩個奧運”留下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時刻,為祖國爭了光,為河北添了彩。
在河北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懷著熱忱之心,與全省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進行結對幫扶,為缺少親情陪伴的孩子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被親切地稱為“愛心爸媽”。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愛心爸媽”3萬多名。
置辦一身新衣、做一頓美食,進行一次手拉手的談心、做一場歡樂的游戲……這些滿載愛意的小小善舉,不僅讓孩子們感到溫暖,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愛心爸媽”努力做到每月至少和孩子們聯系一次,每季度至少為孩子們辦一件實事,每年至少陪伴孩子們過一次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在“愛心爸媽”的努力下,一幅幅溫暖的畫面在燕趙大地呈現,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家和父母的溫暖。
2024年7月14日下午,黃海海域,一艘韓國油輪突發爆炸。7海里外的中國“喬治娜希望號”貨船接到了求助,來自河北秦皇島海昌船務公司的船長劉通毅然掉轉船頭,前往施救。克服惡劣海況和成片海霧的干擾,控制好船速與安全距離,“喬治娜希望號”終于抵達遇險船附近。船員董鐵林、喬德林和侯文義攜帶救生圈、救生繩和醫療設備,乘救助艇往返兩次,最終將外籍爆炸油輪上的14名船員成功救出。
當晚,中國香港海事處發給劉通一封感謝信,向他的專業精神和確保海上生命安全的行動表達敬意。但劉通只是淡淡地說,生命可貴,這是作為一個人、一個船員必須要做的事。
他用一塊黑板、一盞燈、幾支粉筆搭建起一個簡易課堂,又用9年時間義務教學,帶出2000多名學生。他就是邯鄲“書法爺爺”李貴江。73歲的李貴江是一名熱愛書法的退休職工,熟練掌握楷行隸草篆等書寫技巧。
2016年春天,李貴江做了塊“硬筆書法義務教育”的小黑板,綁在電線桿上,開始在街邊集體授課,免費教授硬筆書法。小黑板一掛就是9年。
9年來,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李貴江每天都會準時出現。9年來,他的學生已經超過2000人。他說,要把這半輩子的學識留給社會,留給孩子們。他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能發揮一滴水的作用就行了。
霍傳義和張宇是一對90后夫妻,在滄州黃驊市經營著一家小作坊。2022年,因為一次意外,霍傳義全身90%的面積燒傷,生命垂危。對此,妻子張宇沒有放棄,她堅持每天在重癥監護室外用電話和丈夫交流,鼓勵他,為他做最愛吃的飯菜,甚至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護理,每天為丈夫上藥按摩數小時。
張宇的堅持和付出,終于換來了丈夫的康復。經過12次植皮手術后,霍傳義漸漸能夠翻身、坐立。霍傳義出院那天,兩個堅強的人激動地抱在一起大哭。
“輕舟已過萬重山”,是張宇的微信個性簽名,也是他們夫妻的真實寫照。張宇和霍傳義的故事,是對愛情最美好的詮釋,也向世人證明,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心中有愛,就有力量戰勝一切。
55歲的邢海明是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靈壽縣供電分公司南營服務站的一名臺區經理,平時負責轄區內9個自然村的用電安全。邢海明還有另一個身份——靈壽縣木佛塔村的“送貨郎”。
木佛塔村位于太行深山區,這里山高路遠坡陡,與南營鎮所在地海拔最大落差接近900米,村里的留守老人想出去一趟并不容易。當時,邢海明在鎮供電所上班,因為要進戶維修,他主動提出替鄉親們“跑腿”。他常常背著背簍、騎著摩托車,為村民們購置生活用品并義務送貨上門。35年來,他騎過的機動三輪車報廢了兩輛,摩托車也用壞了兩輛,自編的背簍用壞了16個,行程達到35萬公里。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