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夠在這里,與諸位分享我在駐村期間的點點滴滴。這段經歷,于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是一段鐫刻在生命里的珍貴記憶。
我所駐的本宗下卻村,坐落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市臥龍鎮,距離鎮政府19千米。2001年,村民們從昌都貢覺縣搬遷至此,這場“天保搬遷”開啟了村子新的篇章。當時全村僅有25戶,112人;歷經歲月的沉淀與發展,如今已壯大至71戶,388人,轄區內有6個聯戶,黨員26人。其中脫貧戶12戶共54人,擁有860畝耕地,牲畜存欄總數達408頭。農牧業以及蟲草等林下資源采集,構成了村民們主要的經濟來源。2024年,村子糧食產量達83.5噸,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390.048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642.59元。
初到村子,映入眼簾的是村道上散落的牛糞和路兩旁堆積的垃圾,那一刻,我的內心滿是忐忑,卻又隱隱期待著能為這片土地帶來改變。隨著對村子的逐漸融入,我發現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召開村民大會和集體活動時,到場的村民寥寥無幾;部分村民缺乏基本的文明素養和道德觀念,隨地大小便、吐痰、亂扔垃圾等現象屢見不鮮,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也是常態。目睹這些情況,我在心底暗暗發誓,一定要為這里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讓村子舊貌換新顏。
為了讓村子在物質富足的同時,實現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我與駐村工作隊的同事們絞盡腦汁,最終想出了設立積分超市的創新之Kaiyun官網 登錄入口舉。我們精心制定了一套詳盡的文明行為積分規則,只要村民主動打掃公共衛生、孝順家中老人、積極參與村里的志愿活動,就能獲得相應積分,隨后可用積分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
萬事開頭難,起初村民們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們不辭辛勞,挨家挨戶上門宣傳,耐心講解積分超市的意義和規則。同時,我們以身作則,帶頭參與各類活動,用實際行動感染村民。漸漸地,村子里的風氣如春風化雨般悄然轉變。大家紛紛從自身做起,自覺維護村莊環境,踴躍參與村集體活動,互幫互助的文明風尚在村子里蔚然成風。如今漫步在村里,道路干凈整潔,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積分超市已然成為推動村莊文明進步的強大引擎。截至目前,我們已成功開展2次積分兌換活動,累計投入金額達2.3萬元。
駐村伊始,我們便將目光聚焦在村內的困難群眾身上。黨員多吉巴登,身有殘疾,家中4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的重擔全壓在妻子一人肩上,經濟十分拮據,也沒有合適的增收途徑,整個人被生活的陰霾籠罩,愁眉不展。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決心要幫他擺脫困境。經過多方奔走,積極與臥龍鎮政府和米林市教育局溝通協調,終于為他在臥龍鎮小學謀得了保安一職。這份工作不僅緩解了他的經濟壓力,更讓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實現了自身價值。每次我們前去慰問,這位憨厚樸實的漢子總是眼眶泛紅,激動得嘴唇顫抖:“要不是你們,我都覺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贅,謝謝你們給了我生活的希望。”
在一次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脫貧戶扎西多吉家的女孩多吉曲珍患有先天性脊椎側彎,病情嚴重,而本地醫療條件有限,難以有效Kaiyun官網 登錄入口治療。得知這一情況后,我們迅速行動,馬不停蹄地與民政部門溝通,積極爭取“七色花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的救助支持。經過多方的不懈努力,成功聯系到北京兒童醫院,并為女孩開辟了就醫綠色通道,助力她前往內地接受治療,為改善女孩的健康狀況、防止因病返貧的風險帶來了希望。同時,我們還積極協調中石化臥龍加油站,幫助困難家庭孩子巴桑次仁獲得工作機會,極大地減輕了其家庭生活負擔。
村里的老年人也是我們時刻牽掛的對象。看到老人們平日里吃飯簡單對付,生活質量不高,我們多方奔走、積極爭取。經過無數次的溝通協調,終于成功建成了老年人就餐點,并為村內51名60歲以上的一般老人和七類老人爭取到助餐補貼。如今,每天就餐點都會飄出誘人的飯菜香,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嘗著熱乎乎、香噴噴的飯菜,一邊嘮著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有位老大爺逢人就夸:“駐村工作隊就跟咱親人一樣,讓我們這些老人能吃上熱乎飯,心里暖乎乎的。”就餐點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吃飯難題,更成為他們情感交流的溫馨港灣,讓老人們真切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溫暖。
為了拓寬村民的視野、增長見識,我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帶領32名黨員及群眾代表前往外地參觀學習。我們先后奔赴工布江達、巴宜區等地,深入考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學習他們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與成功做法。回村后,我們趁熱打鐵,組織召開了3次座談會,讓參觀代表分享學習心得,共同探討適合本宗下卻村的發展路徑,為村子的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同時,為提升村民就業技能與創業能力,我們積極爭取群眾技能培訓項目。今年已成功組織3次挖掘機、裝載機、鋼筋工等技能培訓,120名學員均順利結業,為村民未來的創業就業筑牢了根基。
村里的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一直是困擾村民的心頭大患。全村388位村民以及幼兒園的51名學生,長期飽受供水不足的困擾。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申報項目,經過努力,成功申請到48萬元資金,下一步對供水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和完善,徹底解決了村民和師生的用水難題,讓大家用上充足、干凈的水。
村內230畝耕地長期缺乏灌溉水渠,而630畝水渠還是2001年修建的,多處損壞,無法正常使用,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我們積極申報項目,目前政府已投入380萬元資金,用于全村灌溉水渠的維修和新建。這一舉措將極大地改善農田灌溉條件,提高農作物產量,為村民增收致富筑牢根基。村民們高興地說:“以后再也不用為喝水和莊稼灌溉發愁了,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心里滿是盼頭!”。
為了進一步提升全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整合歷年來的駐村經費5.3萬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了籃球場、停車場和文化廣場。籃球場為村民們提供了鍛煉身體、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豐富了大家的業余生活;停車場的建成有效解決了車輛亂停亂放的問題,使村莊交通更加井然有序;文化廣場則成為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村民集會的重要場地,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自文化廣場和籃球場建成以來,我們共舉辦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村BA”等12場次文體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交流。
為了消除用電安全隱患,我們整合往年公共服務經費和為民辦實事經費4.8萬元,對全村71戶以及村集體茶館、響箭場的線路進行了全面改造。這一舉措消除了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為村集體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電力支持。
駐村的日子里,并非一帆風順。工作推進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各種困難,有時因為協調工作復雜繁瑣,進展緩慢,我也會著急、煩躁,甚至在無數個疲憊的深夜,萌生出想要休息、退縮的念頭。然而,村民們那淳樸善良的笑容,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始終激勵著我砥礪前行。我深知,這段駐村時光,將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未來,我也將繼續扎根這片土地,為鄉村振興奉獻自己更多的力量。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