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伊朗與以色列海上力量爆發大規模交火,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作為波斯灣地區的重要軍事力量,伊朗海軍近年來持續推進現代化建設,逐步擺脫過去依賴小型快艇的“蚊子戰術”模式。“莫克蘭”號海上直升機支援艦是伊朗海軍的旗艦,長227米,排水量達14,000噸,是伊朗海軍實力的象征。
這款排水量約2,000噸的新型護衛艦裝備國產“努爾”反艦導彈以及改良版的防空導彈系統,射程可達200公里,對敵方艦艇構成威脅。伊朗在此次沖突中還出動多艘“加迪爾”級微型潛艇,這種僅重約120噸的小型潛艇可在淺水區域靈活作戰,成功規避以色列先進的反潛系統。
伊朗海軍擁有各類艦艇約200艘,涵蓋輕型護衛艦28艘、導彈艇75艘和各型潛艇34艘等。雖然大型作戰艦艇數量有限,但伊朗憑借數量眾多的小型快速攻擊艇和非對稱作戰策略,在波斯灣和阿曼灣區域構建區域拒止能力。伊朗海軍重視近岸防御,沿海部署大量岸基反艦導彈和雷達系統,形成多層次的防御體系。
以色列海軍艦艇數量少于伊朗,約60艘,但技術水平和單艦作戰能力優于對手。以色列海軍的核心力量“薩爾-6”型護衛艦,排水量約2,000噸,裝備有以色列自主研發的“鐵穹”和“大衛投石器”防空系統,能夠攔截從短程火箭彈到彈道導彈等多種空中威脅。
以色列海軍的另一張王牌是“海豚”級潛艇。這種由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設計、排水量約2,400噸的常規動力潛艇,采用氣獨立推進系統,可在水下連續潛航長達兩周。這些潛艇已經過以色列的深度改裝,可能具備發射核武器的能力,成為以色列“第二次打擊”核威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色列海軍擁有6艘此類潛艇,構成其海上戰略威懾的核心。
以色列海軍還擁有數量可觀的導彈艇和巡邏艇,負責近海巡邏和保護以色列專屬經濟區的能源設施。以色列海軍艦艇數量不多,但每一艘都配備世界一流的傳感器、通信和武器系統,與以色列的情報收集能力和空中力量形成協同的作戰體系。
以色列海軍還擁有精銳的海軍特種部隊“第13突擊隊”,該部隊曾多次執行高風險的秘密任務,包括對敵方港口和海上目標的突襲。在面對分布廣泛且戰術靈活的伊朗海軍時,以色列海軍的優勢并未完全發揮。
2024年9月7日,波斯灣北部海域突然硝煙四起。以色列海軍特種部隊于當地時間凌晨3時許,對停靠在阿曼灣北部海域的14艘伊朗油輪發動突襲行動。此次行動采用“斬首式”打擊策略,以色列特種部隊乘坐小型快艇,在偵察的情況下,摧毀油輪的導航設備和通訊系統,同時對船員宿舍區實施爆破。
襲擊發生后,至少有8艘油輪出現火情,黑煙自船體升騰而起,可見范圍超過20海里。以色列此次行動經過精心策劃,選擇在伊朗海軍巡邏密度較低的深夜時段實施,意圖通過破壞伊朗石油出口設施,削弱伊朗的經濟實力。
伊朗革命衛隊海軍部隊在接到警報后30分鐘,便從阿巴斯港和查巴哈爾基地緊急出動3艘“薩漢德”級護衛艦和12艘導彈快艇,對以色列襲擊力量形成合圍之勢。伊朗方面采取“分區封鎖、逐一殲滅”的戰術,利用海岸雷達網提供的精確定位,對以色列撤退路線實施攔截。
激烈交火持續約4小時,他們的導彈艇成功擊中以色列12艘軍艦,其中2艘中型護衛艦受損嚴重,其余則為各型支援艇和突擊艇。以色列國防軍承認“部分艦艇在執行任務后安全返航”,但拒絕透露具體損失情況。
以色列“薩爾-5”型導彈艇“閃電號”在沖突中可能被伊朗的“努爾”反艦導彈擊中,艦體后部出現損傷,被迫由兩艘拖船護送返回海法港。
此次海上沖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來以伊海上對抗升級的結果。2023年11月19日,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南部扣押掛利比里亞國旗的“銀河領袖”號貨輪。該船雖懸掛他國旗幟,但所有權與以色列航運公司有密切關聯。胡塞武裝發言人當時表示,扣船行動是針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暴行”,并警告將繼續攻擊與以色列有關的船只。
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間,有至少17艘與伊朗有關聯的商船在紅海和阿拉伯海遭遇襲擊,造成經濟損失。伊朗石油部官員在今年4月的一次采訪中承認,自2021年以來,伊朗因船只被Kaiyun中國 官方網站破壞和保險費用上漲,已損失近10億美元。
2024年2月28日,一艘載有伊朗革命衛隊高級軍官的貨船在紅海北部遭遇爆炸并沉沒,造成5名軍官死亡。伊朗官方將此事歸咎于以色列,并發誓要進行報復。隨后,伊朗加強與胡塞武裝的軍事合作,向其提供更先進的反艦導彈和無人機,共同對抗以色列在紅海地區的影響力。
這些摩擦與沖突,如同一條導火索,引爆9月7日的大規模海上交火。這次沖突是自1980年伊拉克-伊朗戰爭以來,伊朗海軍參與的規模最大的海上作戰行動,也是以色列海軍首次在距離本土如此遙遠的海域展開軍事行動。
就在伊以海上沖突爆發的前一周,美國海軍宣布將“林肯”號和“羅斯福”號兩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部署至波斯灣地區。美國國防部發言人于9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林肯”號航母戰斗群由1艘航空母艦、2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4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以及多艘支援艦艇組成,搭載有約90架各型艦載機,包括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以及E-2D“先進鷹眼”預警機等。該航母戰斗群于8月28日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斯灣水域,隨后在巴林以東約200海里處的國際水域建立作戰區域。
“羅斯福”號航母戰斗群則由1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組成,配備相似的艦載機群。該戰斗群于9月3日抵達紅海北部水域,與此前部署在該區域的兩棲攻擊艦“巴丹”號形成呼應之勢,構建從紅海到波斯灣的軍事威懾鏈。
美國兩艘航母的部署目的是通過展示軍事存在,威懾伊朗及其盟友可能對以色列及地區盟國發動的攻擊。確保霍爾木茲海峽等關鍵航道的安全,保障每日約2,100萬桶原油通過該海峽的國際貿易安全,向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地區盟友提供安全保障,維護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影響力,為以色列提供軍事和情報支持,強化美以戰略同盟關系。
9月7日伊以沖突爆發時,“林肯”號航母戰斗群正在波斯灣中部進行例行巡航,距離沖突發生地點約230海里,而“羅斯福”號則位于紅海中部,距離事發海域更遠。
美國國防部官員在沖突發生當天的簡報中承認,兩艘航母均未直接參與沖突,甚至未派出艦載機進行近距離偵察。由于沖突發生在國際水域且事態發展迅速,美軍需要評估情況后再決定是否采取行動。
美國航母在沖突期間的主要行動僅限于增加E-2D預警機的巡邏頻次,以監控伊朗軍艦動向,并通過衛星通信向以色列方面提供有限的情報支持。美軍可能向以色列提供伊朗艦艇的實時位置數據,但并未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或進行電子干擾。
美國航母戰斗群原本有能力通過派遣艦載機進行空中巡邏或展示武力,有效震懾沖突升級。美軍選擇相對保守的應對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國在中東政策上的謹慎態度,尤其是在美國大選前的敏感時期。
美軍此次的被動表現可能源于幾個因素:沖突發生在伊朗近海區域,美軍擔心過度介入可能引發與伊朗的直接軍事對抗;美軍可能低估伊朗海軍的實際作戰能力,未能預見沖突的快速發展;美國正在逐步調整其中東戰略,減少直接軍事介入,更多依靠區域盟友承擔安全責任。
美國國防部已下令“林肯”號航母戰斗群向阿曼灣方向移動,將與伊朗海軍保持更近的距離,同時增派兩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前往紅海北部,加強對航道的保護。
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這場海上沖突,雖然從時間跨度上看僅持續數小時,但其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中東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持續發酵。從地區安全格局到國際能源市場,從大國博弈到海上通道安全,這場沖突的影響超出雙方軍事交鋒的范疇。
此次沖突加劇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伊朗與以色列的直接對抗超出傳統的代理人戰爭模式,標志著雙方對抗進入一個新階段。沖突發生后,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科威特等海灣國家提高石油設施和港口的安全警戒級別。
過去,即使在高度緊張時期,各方也盡量避免直接的海上軍事對抗。現在,這一紅線已被突破,未來類似沖突的門檻將降低。如果局勢持續惡化,霍爾木茲海峽可能面臨部分關閉的風險,這將對全球能源供應鏈造成沖擊。
沖突發生后48小時內,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上漲超過5%,布倫特原油一度突破每桶87美元,達到近三個月來的最高點。國際能源署緊急召開線上會議,討論可能的應對措施,包括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可能性。國際船東協會已建議成員企業重新評估經過波斯灣的航線風險,部分保險公司開始上調在該地區航行船只的保險費率,平均增幅達30%。
約旦和埃及等傳統上保持中立的國家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外交壓力,被迫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選邊站。埃及總統在開羅舉行的阿拉伯聯盟緊急會議上表示:“當前海上航行自由面臨的威脅不僅關乎地區穩定,更直接影響埃及國家利益。”
沖突發生后,中國外交部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并提出愿意為緩和地區緊張局勢發揮建設性作用。
俄羅斯通過軍事和能源合作,穩步擴大其在中東的影響力。這場沖突為俄羅斯提供機會,特別是在軍售和能源合作領域。伊朗可能會尋求更先進的俄制武器系統來強化其海軍能力,而俄羅斯也樂見在美國影響力相對減弱的地區擴大自身存在。
作為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關鍵航道,紅海和波斯灣的安全直接關系到全球貿易和能源供應。聯合國秘書長在發表聲明中強調:“確保國際水道安全航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威脅海上安全的行為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連鎖反應。”
全球海事組織總干事呼吁建立更有效的國際海上安全機制:“現有的海上安全合作框架在應對當前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我們需要各國政府、航運業和國際組織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多邊合作機制。”
伊朗依靠數量眾多的小型艦艇和非對稱戰術在面對技術優勢明顯的對手時取得的相對成功,可能會影響其他國家的海軍建設思路,特別是那些面臨類似戰略環境的國家。以色列則可能加快發展遠程無人作戰系統,以減少人員傷亡風險。
總體而言,伊朗與以色列這場海上沖突在軍事規模上有限,但其戰略意義和連鎖效應卻不容低估。它改變中東地區的安全格局,也對國際能源市場、大國戰略競爭及全球海上安全治理提出新的挑戰。隨著局勢的發展,國際社會需要密切關注事態變化,防止沖突升級,同時探索更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北控加時險勝浙江:余嘉豪25+24 里勒46+8+8約克48+10+11+10三分
15分大逆轉!深圳男籃險勝江蘇,賀希寧30+9周鵬19+4,威姆斯全能
Epic下架韓國游戲《Dark and Darker》 疑涉嫌偷竊代碼
《編碼物候》展覽開幕 北京時代美術館以科學藝術解讀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
兩會V觀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薛二勇:人工智能給基礎教育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加州大學 vs. 加州州立大學:畢業生收入大揭秘,哪些專業更有“錢途”?
全新MacBook Air/Mac Studio開啟預購 售價7999元起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云開網站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